top of page

PropTech公司透過SPAC上市的浪潮



2020年在全球疫情的陰霾下,美國科技,以及新經濟類別的股份依然表現不俗,當今的投資者看來都在押注在未來,而不是現時能量化的資產與價值。而透過SPAC上市的新經濟及科技類公司,也聚焦在鎂光燈底下。 SPAC為英文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縮寫, 中文為「特殊目的併購公司」。 SPAC並非新興產物,早在1980年代就已出現於美國市場。它是由共同基金、對沖基金等募集資金而組建的,除了現金便沒有任何實體業務的「空殼公司」,其上市的目的即為投資併購欲上市的目標公司,因此其又被稱為「空白支票公司」。這類殼公司在首次公開招股(IPO)中融資,之後與一間私有公司合併,使用這類工具可繞開傳統的IPO冗長的過程而令不少公司成為上市公司。


美國的股票交易市場中,SPAC在2020年迎來了雨後春筍般的爆發。根據SPACInsider統計,2020年共有248家SPAC掛牌上市(2019年僅為59家)。集資額更佔市場的百分之六十強以上。


PropTech屬於新經濟及科技類別,這5到10年間,不少PropTech業已發展成熟,紛紛躍躍欲試踏上上市之路,而SPAC順理成章地成為不少PropTech公司的上市飛氈,在2020年的平安夜,總部設於西雅圖的Porch公司成為首家透過SPAC形式上市的PropTech公司。 Porch是一家解決將屋主與當地裝修承包商聯繫起來的綜向SaaS公司,上年七月,其估值只是5.23億美元,唯在上市後,縱然公司仍處於虧損階段,其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。 Porch的創辦人兼CEO說:「如果不是透過SPAC形式上市,Porch不可能循傳統的IPO方式在如此短促的時間進入公開的資本市場。」


另一家專注於投資PropTech 總部位於洛杉磯的風投公司Fifth Wall也於本年2月初將其SPAC公司上市,集資約3.45億美元。至於,在2019年上市計劃觸礁的共享辦公室龍頭WeWork,最近也傳出與Bow Capital Management旗下的一家SPAC商討合併上市的事宜。


但投資者也需要注意,由於SPAC自身沒有實體業務,從本質上來說,僅是合併的工具,其核心價值實質反映了將來收購的目標公司價值。多數與SPAC合併的目標公司處於萌芽或早期成長階段,各個方面尚未發展成熟,傳統財務資料的分析方法難以對SPAC合併上市公司進行全面的衡量。此外SPAC在選擇目標公司時,更強調未來的投資回報。當SPAC與目標公司合併上市後,雙方將是緊密的股東關係。在實踐中,無論是在估值還是合併條款方面,雙方的合作彈性亦遠高於傳統IPO。誠然,SPAC只是促成雙方結合的工具,其成敗關鍵還是取決於雙方合作的細節能否產生預期中的協同效應。


無論如何,SPAC成為渴望上市集資之PropTech企業的救生圈,也為私募基金、風投等投資者更有意欲尋找高潛力高增長的PropTech企業。在熾熱的資本市場氣氛的帶動下,相信短期內不少房地產科技(PropTech)企業將會成為風口上的豬。

 

Leo Lo 盧銘恩

現任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、方土控股創辦人及亞洲房地產科技社創辦人。盧為註冊中國房地產估價師、香港測量師學會產業測量師、粵港澳​​大灣區經貿協會主席(房地產科技)、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兼職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師。曾為跨國測量師行高級董事,兼任上海地區估值及諮詢部主管逾五年,主理大中華區房地產融投諮詢及評估業務,曾處理超過60宗內地企業香港及新加坡上市項目。盧於2014年創辦方土控股,下轄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經營亞太區產業測量業務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