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活化閒置空間 成為城市耕作場所



隨著國安法實施,歷時一年多的社會運動到達一個臨界點,抗爭者不再僅僅放眼在街頭抗爭,更希望從經濟踏出自主的第一步。在任何一個國家要達到經濟自主,資源能否自主也是關鍵一環,尤其在當今的去全球化趨勢,加上疫情肆虐,加劇了各國的鎖國狀態,令全球資源輸送及商品製造鏈出現某程度上的斷裂。


Text: 盧銘恩 (方土房地產行政總裁) Photo: Rooftop Republic


沒有糧食自足,就沒有完全的自主。難怪如大韓民國會主張「身土不二」,鼓勵本地農業生產。香港的大米自給率只有 1%,若要在擁有七百萬人的香港達到食米自足,假設人均每年食用 45 斤米 (台灣 2019 年數據),一年香港需要產出 31 萬公噸稻米,但香港城市人口在 2018 年已經達 100%,而土地供應計劃的主流思維也是盡量取代農業土地,變成商住用地。故此城市耕作的可能性,值得香港思考。


狹窄的空間就是房地產科技 (PropTech) 大展所長之處,天台,地下室,甚至停車場,或是大廈之間的窄縫,通過科技,也可以成為可耕地 (Arable Land)。房地產科技,是希望通過科技為地產增值,並充分使用每一寸土地,打破人們對空間使用的慣常想像。在香港開始出現不少露天天台農場,例如社企雲耕一族 (Rooftop Republic) 在不同社區的天台上建立了超過6萬平方呎的農地。因應水耕霧耕,甚至氣耕等技術發展,城市耕作也可以在室內空間進行,利用 LED 燈和電腦自動化來進行垂直耕作,不但能生產無污染植物,還不會被天災害蟲等影響收成,科學化過程更加能夠縮短生長周期,增加產量。甚至在潮濕陰暗的地下室,比利時有一所公司利用這不宜居的地方作為蘑菇生產房,每月能生產出三噸蘑菇供本地。植物種植雖然學問很多,但需要的元素有限,有光,有水,有養分便足夠 (水耕能省卻泥土),只要利用科技提供以上元素,在紐約布魯克林區 (Brooklyn) 的一座停車場也可以建造一個 20 英畝的農場,為社區提供新鮮的香草。


令香港人最引以為傲的大抵是香港的金融地位及地產投資價值,城市耕作看似不是金融市場的產物,事實上在 2020 年垂直耕作的全球市場價值已達 20 億美元,更預計三年內能翻三倍以上。早在 2017 年 SoftBank 已投資了兩億美元在室內耕作公司,在 2018 年 Google Venture 亦隨即投資了 9 千萬美元在此行業中。假若能配合香港金融市場,將城市耕作產業的產出商品投資化,這或許遠不止增加香港的糧食自主,更能把閒置的城市空間產業化。


城市耕作其實大有歷史,例如二戰時期英美流行的「勝利花園」,或是古巴在美國圍堵政策下發展的合作社有機農場,要全港 18 區「開耕」是否可行? 中國總理的一句話,一夜之間星斗市民紛紛出來擺地攤當小販,頓時產生了「地攤經濟」;一年來充滿凝聚力的香港人,若要發展社區糧食自主的生產模式,倘若配合房地產科技,城市閒置空間投資產業化,建起「城耕經濟」,實非癡人說夢。

 

Leo Lo 盧銘恩

方土房地產有限公司是方土控股全資附屬公司,是一家精品房地產投資開發商,對全球精品房地產項目進行投資、收購、開發以及籌措專屬的房地產投資基金,並配合房地產科技為傳統房地產項目帶來創新及增值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